秋宵辞 其三

仰观银河月,千林散寒光。
佳人今何之,远在天一方。
秋声酸我鼻,秋色断我肠。
夜深倚西风,清泪如雨霶。
世有千里马,可怜无王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宵辞·其三》为宋代诗人白玉蟾所创作,是一首情感深沉的抒情诗。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1. 诗人生平
  • 白玉蟾:宋末元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和诗人。他的作品多以道教哲理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哲学价值。
  • 作品背景:这首诗作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失意和个人情感状态。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仰观银河月,千林散寒光。佳人今何之,远在天一方。秋声酸我鼻,秋色断我肠。夜深倚西风,清泪如雨霶。世有千里马,可怜无王良。
  • 翻译:仰望天空中明亮的月光,无数树木的枝叶沐浴在寒光之中。心爱的人现在何处?她远在天边。秋天的声音让我感到悲伤,秋天的颜色让我感到痛苦。夜晚来临,我依靠着秋风,眼泪像雨一样落下。世上有千里马,可惜没有人懂得如何驾驭它。
  1. 诗歌主题与思想感情
  • 思乡与政治失意:通过描写对远方佳人的思念以及秋夜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在政治挫折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 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通过对秋天的自然景象的描述,如银河、月光、寒光、落叶等,将自然美景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一种凄美的艺术效果。
  1.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银河月”、“千林寒光”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 对比与反衬:“佳人”与“千林”,远方与现实,秋声与秋色,夜深与倚风等,这些对比和反衬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刻和突出。

《秋宵辞·其三》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诗,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哲学,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白玉蟾作为一代宗师,通过这首诗向世人传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留给后世无尽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