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辞 其五

长天与远水,极目烟冥茫。
暮鸿孤悲鸣,霜林万叶黄。
倚松望翠微,数点寒萤光。
吾非长夜魂,堕此寂寞乡。
衷情凭谁诉,空山草木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宵辞 其五》是一首宋代的诗歌,由白玉蟾创作。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寂寞中对人生、自然的沉思和感悟。下面是对该诗更为详细的介绍:

  1. 诗作原文
  • 长天与远水,极目烟冥茫。暮鸿孤悲鸣,霜林万叶黄。倚松望翠微,数点寒萤光。吾非长夜魂,堕此寂寞乡。衷情凭谁诉,空山草木长。
  1. 诗意解释
  • 极目烟冥茫:表达了诗人极目远眺,只见烟雾弥漫的景象。
  • 暮鸿孤悲鸣:描述傍晚归巢的鸿雁发出的哀鸣声。
  • 霜林万叶黄:描绘了霜降之后的树林呈现出一片黄色。
  • 倚松望翠微:诗人依靠着松树,仰望苍翠的山峰。
  • 数点寒萤光:描写了夜晚稀疏的萤火虫的光点。
  • 吾非长夜魂,堕此寂寞乡:诗人感叹自己不是一个长夜中的魂魄,而是坠入了这寂寞的乡愁。
  • 衷情凭谁诉:心中的情感无人诉说,只能寄托于自然之中。
  • 空山草木长:形容空旷的山林中,草木依然繁盛生长。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长天”、“远水”等宏大的自然景观,与“暮鸿”、“霜林”等小景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和深度。
  •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诗人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 韵律和谐:诗歌采用了整齐的韵律结构,使得朗读时更加悦耳动听,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1. 主题思想
  • 人生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
  • 孤独寂寞:整首诗贯穿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对外界的疏离。
  • 哲学思考: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隐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秋宵辞 其五》不仅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