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其四

携琴寄鹤,辞山别水,乘兴随云做客。
囊中欲试紫金丹,待点化、鸾红凤碧。
谁知到此,玉梯无路,天上难通消息。
不如却趁白云归,免误使、山英扫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 其四》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这首词通过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寄托了作者对长沙歌女的深情厚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品概述
  • 创作背景:秦观在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七夕,于郴州创作的《鹊桥仙》。此作不仅描绘了牛女双星的鹊桥相会,还表达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深情。
  • 艺术手法:这首词采用了典型的“比兴”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性的描写,展现了人间爱情的复杂与深邃。同时,词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使整首词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1. 词作赏析
  • 起句:“巧”与“恨”,点明了七夕的主题和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这种对比强烈的起句,为后续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基础。
  • 下片:词人以牛郎织女的离别为主题,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其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句子,表达了对恒久不变的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 情感表达:通过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既表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讴歌了超人间的情感。这种将人间情感与神话故事相融合的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词既有浓厚的人情味,又有超脱的想象力。
  1. 文学价值
  • 文化传承:《鹊桥仙 其四》作为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不仅承载了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爱情、命运的思考。它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重要资料。
  • 情感共鸣:词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诗句,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鹊桥仙 其四》不仅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富有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展现了人间爱情的复杂与深邃,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