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挽诗五首 其四

平生出处不同尘,末路相知太息频。
力疾来辞如永诀,古书跋赞许犹新。
荆州既失三遗老,碧落新添几侍晨。
若诵子虚真异世,酒佣尸佞是何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东坡挽诗五首 其四》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米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1101年8月15日,即苏轼去世后不久,由其好友米芾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苏轼这位伟大文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一生坎坷命运的感慨。通过这首简短的诗歌,读者能够领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及其艺术成就

下面将具体探讨此诗的内容:

  1. 诗中意象与情感
  • 平生出处不同尘:这里的“生平出处”暗示了苏轼一生的经历和遭遇,而“不同尘”则表明他的人生经历与众不同,具有独特性和不平凡的意义。
  • 末路相知太息频:末路,指生命的终点或晚年,相知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太息则表现出诗人在苏轼去世后的悲痛和不舍。
  • 力疾来辞如永诀:“力疾”表示身体虽弱但仍勉力前行,“来辞”意味着来告别,这里可能指苏轼病重时的情景。
  • 古书跋赞许犹新:这里的“古书跋”指的是苏轼生前留下的书评或评论,“赞许犹新”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作品的喜爱和珍视,即使时间已经久远。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押韵与格律:《苏东坡挽诗五首 其四》采用了严格的押韵和格律,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
  • 象征与隐喻:诗中的许多意象和比喻都富有象征意义,如“末路相知”可能象征着朋友在人生旅途中的相遇和别离。
  • 情感表达:米芾通过对苏轼生平的描绘和对其去世的哀悼,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苏轼才华的赞美。
  • 语言简练与含蓄:尽管篇幅不长,但诗句精炼而含蓄,能够深刻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1. 文化与社会价值
  • 文人友谊的象征: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友谊的颂扬,也反映了古代文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和理解。
  • 对后世的影响: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影响,也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启示。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倾向。

《苏东坡挽诗五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友情和历史记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了解到宋代文学的艺术特色,还能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