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李少微三首 其三

我客齐安岁,君官汾上春。
安知濒鬼录,不作定交人。
炀灶中郎满,斗鸡开府频。
如何令王济,清血染衣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李三》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李少微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这首诗作于作者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期间,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哭李三》中,白居易通过悲凉的笔触和沉痛的言辞,展现了他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逝者的哀思,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波折。

从诗歌原文及其翻译来看,《哭李三》充满了深情和感慨。“去年渭水曲,秋时访我来。今年常乐里,春日哭君回。”这几句诗描述了作者在去年秋天拜访了友人李少微,而今年春天则在常乐里为他哭泣的情景。这种时空交错的叙述方式,不仅展示了两人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哭君仰问天,天意安在哉?若必夺其寿,何如不与才。”表达了作者面对友人离世的悲痛与无奈。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天命不可违,所以作者不禁质疑上天是否真的要夺走好友的生命。这种疑问透露出作者对命运的无力感和对友情的执着追求。“落然身后事,妻病女婴孩。”最后一句,揭示了友人家庭不幸的现实,妻子患病,女儿年幼。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哭李三》不仅是白居易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达深厚友情的典型例子。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也体现了唐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对《哭李三》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此外,这首诗也启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应如何珍惜眼前的每一份情感,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