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醴泉驿 其二

路遥须到日,官满有归时。
一点终身痛,中途孺子悲。
老难堪此境,咎必有其基。
扶惫随缘去,空馀泪雨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醴泉驿二首》是李曾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表达了诗人在仕途中经历的艰辛与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待责任和使命的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李曾伯(1198—1268),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属河南),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他是南宋中晚期的名臣和词人,官至礼部尚书,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其诗词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1. 诗歌原文
    路遥须到日,官满有归时。一点终身痛,中途孺子悲。老难堪此境,咎必有其基。扶惫随缘去,空馀泪雨垂。

  2. 诗中意境与情感

  • 忧国忧民:诗中的“君恩知欲报,子难痛何追”体现了李曾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以及个人难以承担的沉重哀愁。
  • 人生哲理:通过“老难堪此境,咎必有其基”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深刻领悟。
  • 随缘释怀:“扶惫随缘去,空馀泪雨垂”则透露了李曾伯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无奈。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精炼的语言:李曾伯的诗句语言精炼,用词考究,能够精准地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 鲜明的节奏:五言律诗的格律严谨,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来韵味无穷。
  • 深邃的主题: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1. 历史背景与影响
  • 作为南宋时期的重要文人,李曾伯的诗歌不仅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作品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文学史上,李曾伯的《题醴泉驿二首》被视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宋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题醴泉驿二首》不仅是李曾伯个人经历和情感的抒发,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