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山房十咏 其五

禅房寂寂夜昏昏,相对长明一点灯。
举似新诗共僧话,笑侬绮语污溪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和山房十咏》是宋代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李曾伯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变迁,从官场到山林,他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 文学成就:李曾伯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1. 诗作原文
  • 原文节选:新来诗思与秋清,野径无人适意行。道尽青松知小雨,隔林怪在竹鸡鸣。
  • 翻译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独自一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的情景。秋风带来了清新,而周围的环境显得十分宁静。
  1. 主题思想
  • 自然之美: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如雨后的青松和竹林里的竹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
  • 隐居生活:诗中的“任它檐铎作何声”暗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享受着这种远离尘嚣、与大自然为伍的生活方式。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李曾伯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词精准而又不失诗意。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道尽青松知小雨”,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自和山房十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审美情趣: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李曾伯展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取向。

《自和山房十咏》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李曾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