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时思王和尚留

面壁者十年,桑下者一宿。
时止则止行则行,可久则久速则速。
时思老子苦硬人,孤云其身心槁木。
三年牢落此山中,禅衲争归众魔伏。
平时欲定方外交,白石清泉正相属。
我归师去人谓何,毋乃欲善其身独。
巾瓶到处即为家,何必江湖苦驰逐。
若还飞锡出门去,此一瓣香谁与续。
得住且住则为佳,敬以此为上人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勉时思王和尚留》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后侨居嘉兴(今属浙江)。他是一位南宋的词人,也是一位政治人物。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知襄阳县,嘉熙元年(1237年)至淳佑二年(1242年),他历任沿江制置司参议、江东转运判官等职。淳祐四年(1244年),李曾伯被贬职,之后在六年内落职予祠。

《勉时思王和尚留》是李曾伯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诗中的“面壁者十年,桑下者一宿”描绘了一个修行者静心修炼的场景。而他的“时止则止行则行,可久则久速则速”则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拘泥于形式和规则。同时,他也对老子的思想有所借鉴,认为“时思老子苦硬人,孤云其身心槁木”,这体现了他对于道家思想的认同和追求。

《勉时思王和尚留》还涉及了禅宗思想,其中“平时欲定方外交,白石清泉正相属”一句,表达了他对佛教中定慧双修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表面的功夫,更是内心的修为,这与禅宗强调的见性成佛的理念相吻合。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经历与感慨。他曾在多个职位上任职,包括知襄阳县、沿江制置司参议等,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从而深化了他的人生理解和体验。

《勉时思王和尚留》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哲学思考的诗歌,更是李曾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