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者十年,桑下者一宿。
时止则止行则行,可久则久速则速。
时思老子苦硬人,孤云其身心槁木。
三年牢落此山中,禅衲争归众魔伏。
平时欲定方外交,白石清泉正相属。
我归师去人谓何,毋乃欲善其身独。
巾瓶到处即为家,何必江湖苦驰逐。
若还飞锡出门去,此一瓣香谁与续。
得住且住则为佳,敬以此为上人祝。

译文:

面壁十年,桑下一宿,时止则止行则行,可久则久速则速。

时思老子苦硬人,孤云其身心槁木。

三年牢落此山中,禅衲争归众魔伏。

平时欲定方外交,白石清泉正相属。

我归师去人谓何,毋乃欲善其身独。

巾瓶到处即为家,何必江湖苦驰逐。

若还飞锡出门去,此一瓣香谁与续。

得住且住则为佳,敬以此为上人祝。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禅宗的修行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向往。通过描绘禅宗修行的过程,展现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

第一联“面壁者十年,桑下者一宿”描绘了禅宗修行的两个阶段。面壁修行者历经十年的修炼,达到了心灵的清净;而桑下修行者则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了修行的目标。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禅宗修行的难度和时间的重要性。

第二联“时止则止行则行,可久则久速则速”进一步阐述了禅宗修行的原则。在禅宗修行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何时停下、何时继续。只有真正懂得禅宗修行的人,才能做到“可久则久,速则速”。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禅宗修行的灵活性和个体差异性。

第三联“时思老子苦硬人,孤云其身心槁木”则表达了禅宗修行中的一种境界。作者通过比喻,将禅宗修行比作老子所说的“苦硬人”,将自己比作孤独的云朵中的身心枯槁的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在禅宗修行中追求心灵宁静、超脱世俗的境界。

接下来的四联进一步描绘了禅宗修行的过程。第五联“三年牢落此山中,禅衲争归众魔伏”描述了作者在山中的修行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作者经历了种种考验,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恶魔,恢复了内心的平静。第六联“平时欲定方外交,白石清泉正相属”则描绘了作者在修行过程中与外界的联系。作者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得到了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修行更加顺利。

第七联“我归师去人谓何,毋乃欲善其身独”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宗修行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是追求个人的名声和利益,而是通过修行来实现个人的精神提升。第八联“巾瓶到处即为家,何必江湖苦驰逐”则进一步强调了禅宗修行的自由性和无拘无束。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内心坚定,就能找到自己的修行家园。

最后两联则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祝愿。第九联“若还飞锡出门去,此一瓣香谁与续”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宗修行的期待。他希望有一天能够离开尘世的纷扰,回到禅宗修行的本源之地。第十联“得住且住则为佳,敬以此为上人祝”则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者的祝愿。他希望所有的修行者都能够珍惜当下,坚持自己的修行道路,为禅宗的发展做出贡献。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过程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向往。同时,也传达了禅宗修行的真谛——追求心灵的宁静、超越世俗的束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