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登临漳城咏梅

断桥斜路,又是春来也。
仙掌挼云半开谢。
尽凝酥砌粉,不似真香,分明对、冰雪肌肤姑射。
天涯伤老大,万斛新愁,一笑端须问花借。
纵广平冷淡,铁石心肠,未拚得、花里风前月下。
为传语、游蜂缓经营,且留与山翁,醉吟清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 登临漳城咏梅》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佳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李弥逊生活在北宋中期到南宋初期,这是一个文学与政治都极为活跃的时代,同时也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弥逊的词作往往透露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在这首《洞仙歌 登临漳城咏梅》中,李弥逊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梅花的傲骨与清香,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同时,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其象征的坚韧不拔、高洁清雅的品质,也与李弥逊本人的精神风貌相契合。

从创作背景来看,李弥逊的这首词作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约公元1119年-1125年),当时金朝的威胁尚未解除,国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弥逊通过咏梅这一主题寄托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借梅花之傲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李弥逊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醉花间·夜来风雨声》等词作中都流露出类似的情感。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李弥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将梅花的形态特征和内在品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用“断桥斜路,又是春来也”开篇,营造出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氛围;接着用“仙掌挼云半开谢”,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盛开时的美丽场景。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梅花的美,还能够引发读者自身的联想与共鸣。

在情感表达上,李弥逊通过对梅花的赞美,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写到“天涯伤老大,万斛新愁,一笑端须问花借”,表达了自己面对人生的无奈和孤独感。同时,他也将个人的愁苦与梅花相提并论,通过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高洁与坚强,从而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超脱。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李弥逊的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洞仙歌·登临漳城咏梅》就是这样一首集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的佳作。他运用了许多典故和象征,如“冰雪肌肤姑射”、“铁石心肠”,既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品质,也反映了自己的坚毅性格。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将梅花比作“笑问花借”,使得整个词作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

《洞仙歌 登临漳城咏梅》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梅词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情感的作品。它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与坚韧,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这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