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次李伯纪韵

残烟薄雾,仗东风排遣。
收拾轻寒做轻暖。
问墙隅屋角,多少青红,春不语,行处随人近远。
穿帘花影乱。
金鸭香温,幽梦醒时午禽啭。
任抛书推枕,嚼蕊攀条,暗消了、清愁一半。
且莫放、浮云蔽晴晖,怕惹起羁人,望中凝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是李弥逊的著名词作,以描写春天的景象和表达内心的感受为主题。以下是对《洞仙歌》的相关介绍:

  1. 作者背景:李弥逊,北宋时期的文人,以其精湛的诗词艺术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李弥逊的这首《洞仙歌》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感。
  2. 原文节选:《洞仙歌》原文如下:“残烟薄雾,仗东风排遣。收拾轻寒做轻暖。问墙隅屋角,多少青红,春不语,行处随人近远。穿帘花影乱。金鸭香温,幽梦醒时午禽啭。任抛书推枕,嚼蕊攀条,暗消了、清愁一半。且莫放、浮云蔽晴晖,怕惹起羁人,望中凝恋。”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如何在春风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及如何将这种感受转化为内心的一种安宁和满足。
  3. 主题内涵:《洞仙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诗人与自然的对话,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在这首诗中,春风不仅是自然界的元素,也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它驱散了寒冷,带来了温暖,同时也带走了诗人心中的忧愁。
  4. 艺术特色:《洞仙歌》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上。诗中的春风、残烟、薄雾、轻寒等元素都充满了诗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5. 历史影响:《洞仙歌》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的美丽诗篇,也是宋代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为后世提供了关于自然美的深刻洞察和情感表达的范例。

《洞仙歌》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美丽的词作,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它教会人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宁静,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