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迟日千门锁。花外流莺过。
一番春去又经秋。惟有深宫明月、照人愁。
暗中白发随芳草。却恨容颜好。
更无魂梦到昭阳。肠断一双飞燕、在雕梁。
虞美人 咏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咏古》是宋代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历史典故和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宫廷深宫的寂寞与哀愁,展现了一位文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怀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词:
创作背景:《虞美人·咏古》的创作背景颇具历史意蕴。它可能源于李弥逊对往昔宫廷生活的怀念,以及他对那个时代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此词作于李弥逊晚年隐居之时,他通过此词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文学价值:《虞美人·咏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李弥逊的代表作之一,此词不仅体现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情感。通过对古代宫廷生活的描绘,此词反映了李弥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敏感观察力和深刻思考。
艺术特色:《虞美人·咏古》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词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如“花外流莺过”、“暗中白发随芳草”等,这些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宫廷中的孤独与落寞,同时也反映了词人的心理状态。此外,词中的语言优美且富有音乐性,如押韵和音律的和谐搭配,使得整首词读来既顺口又韵味十足。
主题思想:《虞美人·咏古》的主题思想深刻而复杂。它不仅仅局限于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更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层面。通过对宫廷深宫的描写,词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和不公,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悲哀。
《虞美人·咏古》不仅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佳作。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