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迟日千门锁。花外流莺过。
一番春去又经秋。惟有深宫明月、照人愁。
暗中白发随芳草。却恨容颜好。
更无魂梦到昭阳。肠断一双飞燕、在雕梁。

虞美人·咏古

上阳晚日千门锁。花外流莺过。

一番春去又经秋。惟有深宫明月、照人愁。

暗中白发随芳草。却恨容颜好。

更无魂梦到昭阳。肠断一双飞燕、在雕梁。

赏析:

李弥逊的《虞美人·咏古》是一首宋代诗词,通过描绘上阳宫中的景象与人物情感,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透露出深深的怀旧之情。

诗的前半部分“上阳迟日千门锁。花外流莺过”,通过描写上阳宫中的景致,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稍带凄凉的氛围。诗人以“千门锁”暗示了宫中生活的孤寂与封闭,而“花外流莺过”则给人以生机与活力的感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迟日”和“流莺”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更迭,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叹。

进入后半部分,“一番春去又经秋。惟有深宫明月、照人愁。”诗人进一步展开对时光变迁的思考,指出春天的离去和秋天的到来不断轮回,但深宫内的明月仍旧照耀着人们的愁情。这里,明月成为了一种寄托,它既照亮了深宫,也映照出了人们的心声。

“暗中白发随芳草。却恨容颜好。”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伤。“暗中”一词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使人联想到岁月无声地改变着一切。同时,“却恨容颜好”则流露出诗人对青春美好时光逝去的惋惜和无奈。

最后两句“更无魂梦到昭阳。肠断一双飞燕、在雕梁。”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想象自己的灵魂无法到达昭阳(古代帝王所居之处),只能停留在现实的雕梁之上,感受着历史的沉淀与个人命运的悲凉。这两句诗通过“飞燕”象征自由与美好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奈。

李弥逊的这首《虞美人·咏古》通过对上阳宫中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悟,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怀旧之情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整首诗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感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