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渐渐围天尽。峡口春难认。
渺茫烟树带渔村。愁见白云红叶又黄昏。
沙鸥贴水随波远。吹笛教飞断。
炊烟欲湿雨来时。恨尔衔鱼高下不曾知。
【解析】
“虞美人”是词牌名,也是词的标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令。上片描绘峡口春景:青山渐渐向天边围拢,峡口春天景色难以辨认。下片描绘暮色中的渔村和沙鸥、炊烟等景物,抒发了思乡之情。
【答案】
译文:
青山渐渐向天边围拢,峡口春天景色难以辨认。渺茫间烟树笼罩着渔村,愁见白云红叶又黄昏。沙鸥贴水随波远飞,吹笛声教它断续难续。炊烟欲湿雨来时,恨你衔鱼高下不曾识。
赏析:
此词上片描绘峡口春景,表现一种空寂之感和迷离之境,下片描写暮色中的渔村和沙鸥、炊烟等景物,抒发了思乡之情。词人由青山渐次向天空伸展,联想到峡口的春景也渐行渐远。而那山脚下、江边的春意似乎已难于辨认了。这“渐远”,不仅暗示出时间的流转推移,而且暗示出诗人心境的飘忽不定。接着,“渺茫烟树带渔村”,以“渺茫”二字点破“渐远”的缘由,既表明了时间之推移,更暗示出诗人心情的迷茫和怅惘。在这样迷离的意境中,诗人又看到一片云霞。“愁见白云”三字,直抒胸臆,将思乡之情表达出来。“红叶”是秋天的象征,而“黄昏”则是日暮时分。“愁见”两字,则把思家之情写得更加浓重。
下片开头两句是写景。“沙鸥贴水随波远”,写出鸥鸟在水面低飞,与作者的视线平齐。“随波”两字,写出了鸥鸟飞行的高度。而“远”字,却让人感到了它们飞行的速度。“吹笛教飞断”一句,是说鸥鸟被笛声惊扰,纷纷飞起。“教”字,既写出了鸥鸟因受惊而起的情态,又表现出词人对鸥鸟的喜爱之情。然而,鸥鸟终究不是有意惹人恼怒,只是被笛声惊扰而已。“炊烟欲湿雨来时”,则进一步写出了鸥鸟被笛声惊扰的情景。“炊烟”指人家煮饭用的烟气。“欲湿”,写出了雨前炊烟袅袅上升的样子。“恨尔衔鱼高下不曾知”,这句词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因鸥鸟飞走而引起的思念家乡的情感。
这首词从写景入手,通过具体景物的刻画,表现了一种迷离怅惘的心情。这种心情既是客观景物所造成的,也是主观情绪的反映。词人在峡口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面时,心情却很迷离惆怅,甚至产生了归隐的愿望;而当夜幕降临、灯火点点的时候,又为远离家乡而感到无限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