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问风信,五两向南飞。
旅泊添春恨,舟行与愿违。
瓶梅空的的,岸柳已依依。
寂寞江南路,那知自此归。
江行十首 其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行十首·其六”是宋代诗人李纲的名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纲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与张良、诸葛亮并称为“宋初三大家”。李纲在年少时便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后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与军事征战,这些经历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江行十首·其六》是李纲晚年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他随江水而行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诗中的“日蒸江气白,风约橹声寒”形象地刻画了江水的气势和江上渔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隐喻了国家的衰败景象。李纲在此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长安万家悬甑里,风卷尘沙当昼起。五侯堂上冰成山,朝见成山暮成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官场的腐败,以及作者对这种情形的无奈和忧虑。李纲通过描绘长安城的繁华与混乱对比,进一步突显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李纲的《江行十首·其六》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和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对这首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人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李纲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和爱国者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