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女,采莲归。
落日晴江里,莲舟渐觉稀。
莲茎有刺不成折,争弄莲花水湿衣。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语低鬟幽思远。
碧玉搔头落水中,粉痕零落愁红浅。
采莲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莲归》是唐代王勃的作品,出自他的乐府作品。该诗通过对江南水乡采莲姑娘的描写,展现了她们坚贞秀美的内心世界和对征夫的深情思念。《采莲曲》这一乐府旧题,首创于梁武帝时期。此后,许多诗人都写过以《采莲曲》为题的诗歌,但王勃在运用此题目时表现出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王勃在《采莲归》中不仅描述了采莲姑娘的美丽与勤劳,还表达了她们深深的相思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深化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讨,从而赋予了诗歌更丰富的情感内涵。诗中“今渠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等句子,充分体现了王勃对于采莲姑娘生活状态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王勃在《采莲归》中巧妙地将乐府古题转化为具有新意的内容。他不仅描绘了采莲姑娘的日常劳作场景,还将她们对远方征夫的深切思念作为主题,通过对比江南的生活与塞外的遥远距离,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种跨越地域的情感表达,使《采莲归》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描写诗,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王勃在《采莲归》的创作中,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他在诗中使用了三、五、七言句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充实。这种灵活多变的句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读来引人入胜。
《采莲归》作为王勃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内涵、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语言技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