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梧桐 别西湖社友

枫叶浓于染。
秋正老、江上征衫寒浅。
又是秦鸿过,霁烟外,写出离愁几点。
年来岁去,朝生暮落,人似吴潮展转。
怕听阳关曲,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
双屐行春,扁舟啸晚。
忆昔鸥湖莺苑。
鹤帐梅花屋,霜月后、记把山扉牢掩。
惆怅明朝何处,故人相望,但碧云半敛。
定苏堤、重来时候,芳草如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击梧桐·别西湖社友》是南宋词人李珏的作品。这首词通过描绘火红的枫叶、大雁南飞的景象,突出了作者在送别友人时所感受到的离愁别绪。下面将进一步介绍该作品:

  1. 作者简介
  • 李珏,南宋词人,其词风格清丽,情感真挚,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他的词作在当时广受欢迎,对后世影响深远。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的西湖社中,词人与朋友们相聚一堂,共同欣赏美景、品茶论诗。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朋友们纷纷离去,只剩下词人独自面对这些熟悉的风景和人事。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慨和不舍之情。
  1. 艺术手法
  • 这首词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来表现词人的心境。通过对枫叶、大雁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词人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此外,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年来岁去”和“朝生暮落”的自然规律与人的情感变化相对比,更加深化了词的主题。
  • 在结构上,这首词采用上下两阕的形式,上阕通过描写火红的枫叶、大雁的南飞来突出作者远离友人的无奈;下阕则通过想象以后独自在外,友人想念作者的场景来突出作者的不舍。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词情感层次丰富,既有离别时的惆怅,又有对重逢的期待。

《击梧桐·别西湖社友》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词作,更是一部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的离别与重逢,以及人们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通过学习和理解这首词,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