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浓于染。
秋正老、江上征衫寒浅。
又是秦鸿过,霁烟外,写出离愁几点。
年来岁去,朝生暮落,人似吴潮展转。
怕听阳关曲,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
双屐行春,扁舟啸晚。
忆昔鸥湖莺苑。
鹤帐梅花屋,霜月后、记把山扉牢掩。
惆怅明朝何处,故人相望,但碧云半敛。
定苏堤、重来时候,芳草如剪。

【注释】

  1. 击梧桐:指在秋风萧瑟中,梧桐叶落发出声响。
  2. 枫叶浓于染:形容秋天的景色,色彩鲜艳。
  3. 征衫寒浅:穿着单薄的衣服,感觉不到寒意。
  4. 秦鸿:指大雁,古人常以雁南飞比喻思乡之情。
  5. 朝生暮落:形容事物变化无常。
  6. 吴潮:指钱塘江的潮水,潮起潮落如同人的活动。
  7. 阳关曲:即《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是一首著名的古代送别歌曲。
  8. 双屐(jī):一种木制鞋,由两部分组成,前后两片合拢在一起。
  9. 鸥湖莺苑:指西湖附近的鸥和莺的栖息地,也是诗人曾经游玩的地方。
  10. 鹤帐梅花屋:形容房屋周围环境清幽,像鹤巢一样安静。
  11. 霜月后、记把山扉牢掩:指冬天时,人们会在窗户上挂上帘子来保暖,这里指的是关闭窗户,不让月光透进来。
  12. 惆怅:形容心情忧郁,无法排解。
  13. 明朝:明天。
  14. 定苏堤、重来时候,芳草如剪:指再回到苏堤的时候,看到的风景已经不同了,而那一片片嫩绿的草就像剪刀裁剪过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秋天的傍晚,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友人离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
    首句“击梧桐,别西湖社友”,点明了主题,描述了在秋风中,作者和朋友们一起在梧桐树下告别的情景。梧桐树象征着高洁,也常常被用来表达离别的哀愁。
    第二句“枫叶浓于染。”则是通过颜色的描述来形容秋天的景色,枫叶的颜色鲜艳,仿佛被染色一般。这一句既描绘了秋天的色彩,也为下文的离别场景做了铺垫。
    第三句“秋正老、江上征衫寒浅。”则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气氛,江上的寒风使得衣衫变得薄弱。这里的“征衫”是指外出时穿的衣物,而“寒浅”则表示衣物虽然单薄,但还不足以让人感到寒冷。这一句既表现了季节的特点,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离别。
    第四句“又是秦鸿过,霁烟外,写出离愁几点。”则是写到了离别的原因。秦鸿是大雁的别称,这里借指朋友的离去。而“霁烟外”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色,但在这种美丽的景色中,却隐藏着离愁别绪。最后一句则直接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中间几联主要描写了离别的场景和心情,通过各种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同时,诗中的意象也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物,也有人文景观,既有抽象的概念,也有具体的物象。这种丰富的意象组合,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富有感染力。
    最后一句“定苏堤、重来时候,芳草如剪。”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重逢的期待。苏堤是杭州西湖边的一条风景线,这里被用作重逢的地点。而“芳草如剪”则形容了重逢时的美好景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和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同时,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使得整首诗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