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雪齐消,烟日暧春事。
端忧昧佳节,独宿松下寺。
绕屋泉雨鸣,焚香户深闭。
残僧荷锄出,幽鸟下庭戏。
将期道心复,敢惬栖遁志。
起望吾家云,风清雁成字。
寄余仲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汪藻并非无法回答,实际上他是一位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的《寄余仲诚》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抒情诗,创作于北宋末年,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背景下诗人的个人情感与思考。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
千岩雪齐消,烟日暧春事。
端忧昧佳节,独宿松下寺。
绕屋泉雨鸣,焚香户深闭。
残僧荷锄出,幽鸟下庭戏。
将期道心复,敢惬栖遁志。
起望吾家云,风清雁成字。作者简介:
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江西省)人,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和官员。汪藻出身于书香门第,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他在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骈文,并有《浮溪集》传世。诗歌背景:
该诗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末年,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且腐败,国家面临着内外压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汪藻作为一位官员,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源于个人的命运,也源于对整个时代的反思。诗歌赏析:
《寄余仲诚》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诗中的语言优美,用词考究,体现了汪藻深厚的文学功底。其次,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如“千岩雪”暗示了政治上的清廉和纯洁,“泉雨鸣”则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宁静。
汪藻的《寄余仲诚》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