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寇 及境而退喜甚成诗

近喜横戈寇,南来偃旆旌。
濒江犹树栅,带甲谩持兵。
夜柝初寒枕,春田已趣耕。
使君今尚父,应便是长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欣赏——周紫芝的《淮寇及境而退喜甚成诗》

周紫芝,北宋末年的人物,他的作品《淮寇及境而退喜甚成诗》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眼光。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他对和平与秩序的珍视。

诗歌开篇便描绘了一个充满战争气息的场景:“近喜横戈队,南来偃旆旌。”这里的“横戈”形象地描绘了士兵手持武器的姿态,传达出一种戒备和不安。紧接着,诗人又通过“南来偃旆旌”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敌军的气势和威仪。这种描写既展示了敌军的强大,又暗示了战事的紧张。

进入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了战前的平静景象:“濒江犹树栅,带甲谩持兵。”这里,“濒江犹树栅”意味着在长江边上仍然设置了防御工事,显示出战事尚未完全平息。而“带甲谩持兵”则表达了士兵们虽然装备精良,但在战争中却显得力不从心。这句诗既反映了战事的残酷,又透露出作者对于和平的渴望。

随后,诗歌进一步描绘了战后的景象:“夜柝初寒枕,春田已趣耕。”这里,“夜柝初寒枕”形象地描绘了夜晚巡逻的士兵,他们的警惕和坚守为百姓提供了安全;而“春田已趣耕”则展现了农田重新被耕种的生机勃勃,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尾句以诗意浓厚的笔触收尾:“使君今尚父,应便是长城。”这句话中的“使君”指的是地方长官,而“尚父”是古代对有卓越才能之人的尊称。在这里,诗人用“尚父”来形容地方长官,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责任的期望。最后一句“应便是长城”,则是对地方长官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成为守护国家安宁、抵御外患的坚强屏障。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前后景象的对比,以及对未来和平生活的展望,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和平的热切期盼。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后世具有启示意义的文学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