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不可扫 其一

此夜一轮满,骚情不奈秋。
月非人可扫,人与月俱愁。
素魄凭谁问,寒光为底留。
拟随风叶去,还似雪花浮。
竹影摇仍在,波明散未收。
嫦娥如戏我,移照读书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色不可扫 其一》是南宋诗人林希逸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表达了深深的愁绪和对自然美景的感叹。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与成就:林希逸,字肃翁,号竹溪、庸斋,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不仅在诗词方面有所建树,还擅长画和书。在宋代,他以善画能书闻名,并曾担任过秘书省正字等官职。林希逸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文章等多种体裁,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及人生的感怀。
  1. 诗歌原文
  • 诗篇开篇:此夜一轮满,骚情不奈秋。
  • 情感表达:月非人可扫,人与月俱愁。素魄凭谁问,寒光为底留。拟随风叶去,还似雪花浮。竹影摇仍在,波明散未收。嫦娥如戏我,移照读书楼。
  1. 诗意解析
  • 自然之美:诗中“月非人可扫”反映了月亮的永恒与洁净,无法被人力所触及或清扫,强调了月亮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恒定和神秘。
  •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月俱愁”则揭示了人类与月亮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月亮的美丽与寂寞同时触动着人的心弦,让人既为之赞叹又感到哀愁。
  1. 艺术风格
  • 语言特色:诗的语言优美,用词精炼,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浓厚的意境和深沉的艺术魅力。
  • 结构布局:该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头直抒胸臆,中间深入描写,结尾点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感情发展过程。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文人墨客常常借咏物抒情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感慨。
  • 文学流派:在宋诗中,理学占据重要地位,而林希逸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特征,既有对自然美的追求,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月色不可扫 其一》是一首表现了深刻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佳作,它不仅体现了林希逸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环境。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