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色一轮满,吟看独倚楼。
伊谁能扫月,使我不悲秋。
处处寒光共,娟娟素魄浮。
竹知空弄影,帚岂解驱愁。
露重应徒洒,云行却暂收。
谁疑门外雪,谩欲课苍头。
月色不可扫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色不可扫其二》是林希逸创作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在月光下独立吟诗时对月亮的赞美以及对秋天景色的感慨。
《月色不可扫其二》这首诗以“皓色一轮满”开篇,营造出一幅皎洁无瑕的月光景象。诗人站在高楼之上,独自吟诵,将目光投向了这轮明亮的月亮。诗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深深眷恋与感伤。
在诗句“伊谁能扫月,使我不悲秋”中,诗人通过询问谁能清扫月亮来象征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月亮象征着孤独和清冷,而诗人正是在这种情境中感受到了无法摆脱的悲伤。这种情绪不仅源于自然界的变化,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诗中的意象非常丰富,如“处处寒光共,娟娟素魄浮”描绘了月光洒满大地的景象,而“竹知空弄影,箒岂解驱愁”则通过竹子的形象,暗示了诗人在月光下独自沉思的情景。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夜晚氛围。
最后两句“露重应徒洒,云行却暂收。”则是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哲理思考。露水厚重时只会白白洒落,而当乌云经过时,天空又会暂时放晴。这既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颂扬,更是对人生情感的一种抒发。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对美好但短暂事物的珍惜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