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裤襦兵得帅,禦戎何必问严尤。
河朔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朔吟》是宋代著名诗人范仲淹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关怀。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将领,世称“范文正公”。他在仁宗时期担任右司谏,参与政治决策并积极推行改革。在景祐五年(1038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抵御外患。他的这些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国家面临的危机,也促使其创作了《河朔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河朔吟》中,“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这四句诗反映了范仲淹对国家现状的关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他认为国家的安定需要有才能的人来治理,而英雄豪杰应当为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同时,“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两句则表达了他对古代名将的敬仰。子房指的是汉代刘邦的谋士张良,李牧则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两人都有卓越的谋略和战功。这两句诗展现了范仲淹对于古代英雄人物的钦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治国理政应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实际行动的决心。
《河朔吟》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范仲淹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以及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的体现。它以其深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