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陜郊魏疏处士

贤哉先处士,天书召不起。
云夫嗣孤风,复为隐君子。
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
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
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
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
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
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
来访卧云人,而请益诸已。
得无长者言,佩之玉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陕郊魏疏处士》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作品。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1. 作者简介
  •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文正公,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与文学创作,尤其在政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其政治主张和实践影响了宋朝乃至后世的政治文化。
  1. 诗歌原文
  • “贤哉先处士,天书召不起。”
  • “云夫嗣孤风,复为隐君子。”
  • “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
  • “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
  • “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
  • “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
  • “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
  •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
  1. 诗歌赏析
  • 该诗体现了范仲淹的高尚品德和政治理念,通过赞美“魏疏处士”,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的超然态度。
  • “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等句描绘了魏疏处士的清贫生活,以及他在尘世中的超然态度。
  • “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反映了作者对官场中名利场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表达了范仲淹的人生哲学,即人生应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
  • “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则反映了范仲淹对自己职责的认识和担当,他虽未直接参与政治,但依然关注国家大事。
  1. 艺术手法
  • 意境营造:诗中通过描绘魏疏处士的生活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脱俗、远离世俗纷扰的氛围。
  • 象征意义:使用“石”与“泉”作为象征,暗示了魏疏处士的生活态度——简朴而坚韧。
  • 情感表达:通过对魏疏处士的赞美和对官场的批评,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不满的复杂情感。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1. 历史影响
  • 范仲淹的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在历史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成为研究宋代文化和政治的重要资料。
  1. 现代应用
  • 在当今社会,范仲淹的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内心的宁静和追求,鼓励人们追寻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访陕郊魏疏处士》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宋代古诗,通过对魏疏处士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首诗不仅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