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哉先处士,天书召不起。
云夫嗣孤风,复为隐君子。
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
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
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
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
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
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
来访卧云人,而请益诸已。
得无长者言,佩之玉非美。

【注释】

贤哉:贤能啊。

天书召不起:天上的诏书召唤他,但他不肯起。

云夫嗣孤风:就像云中的人继承着孤独的风。

复为隐君子:又是一位隐居的君子。

砺其齿:磨利他的牙齿。

洗其耳:清洗他的耳朵。

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往下看是红尘中的路,荣华富贵是永无止境的。

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孜孜不倦地奔波在都市里,与别人一起在风波之中。

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被高尚的人嘲笑,发誓不再追求官衔和俸禄。

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我也是受宠若惊或失宠若惊的人,幸运的是我没有恼怒和欢喜。

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前进的人遵循着大道,后退的人遵循着小径。

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况且现在担任着一方的长官,哪里能比得上长城边的守卫。

来访卧云人,而请益诸已:拜访那像卧云一样的人,向他请教。

得无长者言,佩之玉非美:也许这位老人有话要说,佩戴玉器并不是什么美德。

【赏析】

《访陕郊魏疏处士》全诗共六句,每一句都充满了对魏处士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魏处士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首句“贤哉先处士”,直接点明了魏处士的贤能,这是对魏处士的赞美和肯定。

第二句“天书召不起”,则是对魏处士的高洁品质的一种赞扬,表示他对名利看得淡泊,不贪图功名利禄。

第三句“云夫嗣孤风”,则是指魏处士继承了魏晋时期那些隐逸高人的精神风貌。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第四句“复为隐君子”,则是对魏处士的进一步赞美和敬仰,表示他不仅是一位贤能的人士,还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第五、六两句“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则是描写魏处士的生活状态,通过石头和泉水来比喻他的清白和廉洁。

接下来四句是对魏处士人格特点的进一步赞美。“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表示魏处士面对世俗的诱惑和诱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操守和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和诱惑。“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则是说魏处士在都市生活中也是兢兢业业,与其他人一样都在经历着生活的风风雨雨。

最后两句“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则是对魏处士的进一步赞美和敬仰,表示他不会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不会为了名利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得无长者言,佩之玉非美”,则是表示魏处士对于自己的行为和选择非常自信和坚定,认为自己佩戴玉器并不是什么美德。

整首诗通过对魏处士的赞美和敬仰,表达了作者对魏处士的崇敬之情和敬仰之意。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的时代风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