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秀亭诗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
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
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
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休。
我来亭蚤坏,何以待英游。
试观荆棘繁,欲步瓦砾稠。
嗟嗟命良工,美材肆尔求。
曰基复日搆,落成会中秋。
开樽揖明月,席上皆应刘。
敏速迭唱和,醺酣争献酬。
老子素不浅,预兹年少俦。
九日重登临,凉空氛气收。
风来雁声度,云去山色留。
西郊有潭菊,满以金船浮。
雅为君子寿,外物真悠悠。
过则与春期,春时良更优。
焰焰众卉明,衮衮新泉流。
箫鼓动地喧,罗绮倾城游。
五马不行乐,州人为之羞。
亭焉讵可废,愿此多贤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览秀亭诗》是宋代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遗迹与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历史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
    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
    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
    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休。
    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
    试观荆棘繁,欲步瓦砾稠。
    嗟嗟命良工,美材肆尔求。
    曰基复曰搆,落成会中秋。
  2. 作者简介
  •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著称于世。范仲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抗击辽、西夏等民族分裂势力方面,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国理念。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尤其是他的散文和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深受后世喜爱,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1. 诗歌赏析
  •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这两句描绘了百花洲的自然风光,用“绝胜”二字形容其美丽,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生机。百花洲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 “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这里的“谢公”指的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谢朓,他是南齐时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谢朓在任广陵太守期间,曾建高楼于城上,以观赏美景。这里通过谢朓的名字,暗示了亭子的历史悠久和重要性,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 “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百花洲美景的赞叹和内心的感慨。在这里,“销人忧”可能意味着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放松。这种情感体验,使得诗歌不仅停留在描述景色层面,还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休。”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及其价值的肯定。诗人认为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千古,成为永恒的经典。这种对诗歌艺术价值的高度评价,体现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 “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这句话透露出诗人对亭子现状的遗憾和担忧。诗人可能曾经多次游览此亭,而现在亭已损坏,无法再接待未来的访客。这种情感表达,既展示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情感依恋,又反映了他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1. 写作背景
  • 关于《览秀亭诗》的确切创作时间,史书记载不一。《全宋诗》收录的版本提到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而其他文献则将其年代标定为北宋中期。尽管具体年份存在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诗是范仲淹在任职杭州期间所作。当时,他在任职期满后返回京城时,途经百花洲并登临了谢公所建的览秀亭。在游览的过程中,他感叹亭子的毁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遗迹和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保护文物的忧虑。

《览秀亭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诗歌,更是范仲淹对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篇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还能从中汲取到对当下和未来社会的关注及责任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