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仁仲游桃源

桃江稳楫兰舟渡,记得刘郎有仙路。
未能趋海访神仙,且欲沿溪看红树。
钓竿已自慰羁束,平生况得沧洲趣。
最欣傲吏轻傥来,拟学渊明赋归去。
与君一问桃花宿,岂但行如武陵暮。
伯阳八十有一篇,立教清净贵自然。
神仙之说何所始,虚怪汗漫无中边。
渔郎迷路去家久,虽践胜境终回旋。
雕辞饰实好事者,至令千载犹流传。
宁闻自古有仙人,茂陵垂老一语真。
岂伊冠履荐绅士,惑溺不异蚩蚩民。
诚能御气友造物,陋彼蝉蜕悲埃尘。
想见桃源之野花正开,牧儿模管吹出芳林来。
不知人家尚几许,云屏玉帐空悠哉。
霏红泛绿竟杳杳,我亦乘兴山阴回。
不如与君归种待蕡实成蹊,昼永无地生苍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仁仲游桃源》是宋代诗人胡寅所作的诗词之一。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胡寅,字明仲,号澹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生活在宋徽宗时期,其文学成就在宋代尤为突出。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些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胡寅的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被后世传颂。
  • 创作风格:《和仁仲游桃源》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哲理性。
  1. 诗句解析
  • “桃江稳楫兰舟渡”: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景图,诗人乘坐着装饰雅致的小船,在桃花盛开的江面上缓缓行驶。这里的“兰舟”指的是装饰有兰花图案的船,象征着文人的风雅与高雅生活。
  • “记得刘郎有仙路”:这里提到的“刘郎”可能是历史上的某位仙人或传说中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古代仙人传说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 “钓竿已逢慰羁束”:诗人通过钓鱼这一行为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和平静。这里的“钓竿”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象征。
  1. 文化意义
  • 隐逸文化的传承:《和仁仲游桃源》反映了宋代文人对隐逸文化的追求,这种思想在宋代达到了顶峰,许多文人墨客都试图通过诗歌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 山水诗的发展:宋代是山水诗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和仁仲游桃源》中的“沿溪看红树”、“沧洲趣”等描写,展现了宋代山水诗的典型特征。
  • 哲学思想的体现:胡寅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述,更蕴含着深远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他通过山水诗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这些观念影响了当时及后世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和仁仲游桃源》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理想和山水田园美学追求的生动展现。它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也反映了整个宋代社会对于隐逸文化的重视和追求。这首诗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隐逸文化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