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稳楫兰舟渡,记得刘郎有仙路。
未能趋海访神仙,且欲沿溪看红树。
钓竿已自慰羁束,平生况得沧洲趣。
最欣傲吏轻傥来,拟学渊明赋归去。
与君一问桃花宿,岂但行如武陵暮。
伯阳八十有一篇,立教清净贵自然。
神仙之说何所始,虚怪汗漫无中边。
渔郎迷路去家久,虽践胜境终回旋。
雕辞饰实好事者,至令千载犹流传。
宁闻自古有仙人,茂陵垂老一语真。
岂伊冠履荐绅士,惑溺不异蚩蚩民。
诚能御气友造物,陋彼蝉蜕悲埃尘。
想见桃源之野花正开,牧儿模管吹出芳林来。
不知人家尚几许,云屏玉帐空悠哉。
霏红泛绿竟杳杳,我亦乘兴山阴回。
不如与君归种待蕡实成蹊,昼永无地生苍苔。
【译文】
桃江上稳着船桨,兰舟渡江。记得从前的刘郎有仙路,未能去海中访神仙,只能沿溪看红树。钓竿已经慰解了羁束,平生更得到沧洲趣。最欢喜轻狂的官吏来访问,拟学渊明赋归去。与君同问桃花宿处,岂只像武陵人暮色苍茫?伯阳八十有文章一篇,立教清净贵自然。神仙之说何所始,虚怪汗漫无中边。渔郎迷路久后离家,虽践胜境终回旋。雕辞饰实好事者,至令千载犹流传。宁闻自古有仙人,茂陵垂老一语真。岂伊冠履荐绅士,惑溺不异蚩蚩民。诚能御气友造物,陋彼蝉蜕悲埃尘。想见桃源之野花正开,牧儿模管吹出芳林来,不知人家尚几许,云屏玉帐空悠哉。霏红泛绿竟杳杳,我亦乘兴山阴回。不如与君归种待蕡实成蹊,昼永无地生苍苔。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诗人在杭州任刺史时所作。当时诗人刚从官场退下不久,心情颇为郁闷。这首诗是写他游历杭州西郊桃源村的所见所感。全诗以“桃源”为题,意在抒发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苦闷与失望。
首联写诗人泛舟过桃江,看到江面平静如镜,岸边兰舟轻快地渡过江来。这里用“记”字领起下文,点明了诗人此次出游的目的——寻访仙境桃源。“刘郎”指陶渊明,因陶渊明曾写过《桃花源记》而闻名于世。“刘郎有仙路”,既点出了桃源,又暗含诗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颔联紧承“刘郎”二字,进一步展开想象:既然刘郎曾去过那片神奇的土地,那么,我也该去寻找一下,也许在那里能找到一个真正理想的世界呢!这两句表现出诗人那种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遗憾。他毕竟没有找到那个理想的世界,而是来到了现实之中。
颈联进一步描写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钓竿已自慰羁束,平生况得沧洲趣”。这里的“沧洲”即指隐居之处,诗人在这里借钓鱼来表达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于闲适生活的喜爱。这种闲适的生活,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人才能体会到吧?然而陶渊明毕竟是人世间的一个普通人,他的这种生活也只能算是一种偶然。所以诗人说:“最欣傲吏轻傥来。”傲吏指的是那些傲慢不逊的官吏,他们轻易地来到这个世外桃源般的隐居之地,却不懂得珍惜,反而把美好的环境糟蹋得面目全非。
尾联写诗人在桃源村的经历:他与村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晚上还住在了桃花盛开、美如仙境的地方。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天色渐晚,他们不得不离开桃源村,继续前行。这一结尾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暗示了他对于现实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桃源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情绪。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