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觉寺三咏 其二 梧桐

高梧傍层楼,隐翳崖寺古。
森森露井寒,荫此六月暑。
秋风动地至,柯叶遽如许。
依依别故林,黄落半粘土。
凉蝉不复号,惊鹊时自语。
一夜绕空枝,愁绝两翅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孙觌的《妙觉寺三咏·梧桐》是一首描写高梧的古诗,展现了梧桐在夏日中的生机与变化。下面将从作者介绍、诗作原文、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孙觌(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孟文,号鸿庆居士,福建莆田人。他与陆游、辛弃疾并称为“闽中三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艺术成就:孙觌擅长诗词,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朴实却富有韵味,对宋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1. 诗作原文
  • 开篇描述:“高梧傍层楼,隐翳崖寺古。”描述了梧桐靠近高楼和古老的崖寺,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古朴的氛围。
  • 季节变迁:“森森露井寒,荫此六月暑。”描绘了夏季炎热时梧桐树的阴凉效果,让人感受到夏日里清凉的自然之美。
  • 秋风之声:“秋风动地至,柯叶遽如许。”秋风的吹拂让树叶摇曳生姿,展现出秋天的萧瑟与美丽。
  • 离别之情:“依依别故林,黄落半粘土。”表达了梧桐随着季节变换而告别旧枝的情景,充满了离愁别绪。
  • 夜晚寂静:“凉蝉不复号,惊鹊时自语。”深夜时分,蝉不再鸣叫,而惊鹊偶尔发出叫声,增添了夜晚的静谧与神秘。
  • 愁情满怀:“一夜绕空枝,愁绝两翅羽。”整夜围绕空枝的秋虫,象征着因离别而产生的深深的忧愁与无奈。
  1. 主题内容
  • 自然美的描述:通过对梧桐四季变化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生命的顽强不息。
  • 情感流露:诗中的情感表达深刻而真挚,通过梧桐的变化寄托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与期待。
  • 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他们在作品中体现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
  1. 象征意义
  • 生命的象征:梧桐作为树木的一种,代表了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在风雨飘摇中也能屹立不倒。
  • 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梧桐不仅是自然的物象,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动和情绪的流转。
  1. 艺术手法
  • 对比衬托:通过对梧桐与其他景物的对比,突出了梧桐的特点,如夏日的阴凉、秋冬的落叶等,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露井”、“惊鹊”等,这些意象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 节奏韵律:诗歌在朗读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通过押韵和对仗等形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孙觌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土壤。
  • 个人经历:孙觌自身的经历和生活状态可能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妙觉寺三咏·梧桐》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变化,还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这首诗以其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