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东莱吕先生 其一

恸哭斯文祸,苍茫可问天。
百年曾未半,千载忍无传。
梁木谁扶厦,狂澜莫障川。
吞声言不忍,有泪彻重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东莱吕先生》是宋代诗人孙应时的作品,表达了对一位文人学者的哀悼和对其不幸遭遇的深深悲痛。该作品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学术成就的珍视以及对逝去者的无尽怀念。下面将详细介绍《哭东莱吕先生》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孙应时是宋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赞誉。

  2. 诗歌原文
    恸哭斯文祸,苍茫可问天。
    百年曾未半,千载忍无传。
    梁木谁扶厦,狂澜莫障川。
    吞声言不忍,有泪彻重泉。

  3. 诗歌解析

  • 恸哭斯文祸:表达了诗人对某位文化学者不幸遭遇的深切悲痛,认为其不幸与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有关。
  • 苍茫可问天: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无力改变的现状,感到茫然和困惑。
  • 百年曾未半,千载忍无传:强调了这位学者的一生短暂,其贡献和影响未能得到应有的传承和认可。
  • 梁木谁扶厦,狂澜莫障川:用梁木和狂澜比喻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指出这些因素对学者事业的阻碍。
  • 吞声言不忍,有泪彻重泉:体现了诗人内心极度的痛苦和不舍,无法抑制的情感流露,泪水如泉水般涌出。

《哭东莱吕先生》不仅是一首表达悲痛和哀思的诗歌,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重要性的深刻反思和呼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以及文学作品在社会历史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