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和张文潜 其二

张子非不厚,涕泗中夜起。
兰蕙虽已衰,松筠正堪佩。
君爱兰与蕙,忘我筠与松。
君爱洛阳官,弃我淮上翁。
翁如扬大夫,其心甘贱贫。
不投天禄阁,却反离骚文。
骚人虽已殁,万古为忠魂。
欲知冤愤气,但看苍梧云。
冤情寄湘水,冤声寄湘竹。
年年霜露时,夜夜秋声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秋和张文潜其二》是一首宋代的文学作品,由北宋聋人教官徐积所作。该诗通过对张子非和淮上翁两人命运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诗歌作者
  • 作者简介:徐积,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北宋聋人教官,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他的家乡人为其建有“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最终毁于解放初期。
  1. 诗歌原文
  • 原文内容:《感秋和张文潜其二》原文如下:“张子非不厚,涕泗中夜起。兰蕙虽已衰,松筠正堪佩。君爱兰与蕙,忘我筠与松。君爱洛阳官,弃我淮上翁。翁如扬大夫,其心甘贱贫。不投天禄阁,却反离骚文。骚人虽已殁,万古为忠魂。欲知冤愤气,但看苍梧云。”
  1. 诗歌主题
  • 忠贞不渝:通过张子非和淮上翁的命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
  • 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以及诗人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强烈不满。
  1. 诗歌风格
  • 抒情性: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质,诗人通过直接的情感表达,抒发了内心的悲愤和对正义的追求。
  • 形象性: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兰蕙”与“松筠”的对比,以及“骚人虽已殁,万古为忠魂”等,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1. 诗歌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感秋和张文潜其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历史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现象,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醒人们不忘历史,关注现实,追求正义。

这首《感秋和张文潜其二》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诗人情感的宋代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深刻批判。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