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和张文潜 其三

秋风一何惨,物形随以变。
秋风如无情,虫鸟声俱怨。
我无外物累,但有屋中燕。
翩翩势将去,盼盼如有恋。
此物虽至微,其旧殆可念。
而况西郭交,年将屈五指。
南城文字闲,东皋松竹里。
气类亦相合,老少两忘齿。
昔居吾舍傍,今在河之涘。
船头缆将解,船上桅将起。
留君恨不早,此役定难止。
如何舍我去,处我复何以。
君看淮泗闲,一派良可喜。
从来病浊污,而今稍清泚。
人方涉其流,冠缨殆可洗。
此行君乐否,一千五百里。
未见洛阳山,先见洛阳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秋和张文潜》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其内容涉及秋天的景色和感慨。诗中通过对秋风、物象变化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解析与分析:

  1. 诗作背景与主题
  • 创作时间:据记载,《感秋和张文潜·其三》创作于宋代。
  • 创作缘由:徐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观察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哀愁。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秋风一何惨,物形随以变。秋风如无情,虫鸟声俱怨。”
  • 翻译:秋风多么悲惨,万物随着它的变化而改变。秋风仿佛没有感情,虫鸟的声音都充满了怨恨。
  1. 诗中意象与象征
  • 秋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风常常象征着萧瑟、凄凉,甚至有时被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 物象变化:秋季的到来往往意味着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视觉上,也体现在听觉和感觉上,从而触发了诗人对于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深层次思考。
  1. 艺术表达与情感传递
  • 语言风格:徐积的诗作语言简练而深刻,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 情感传递:通过对秋风的细腻描写,诗人传达了对时光易逝、生命脆弱的感受,以及对自己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悲凉情怀。
  1. 历史影响与文学价值
  • 历史影响:尽管作为宋词,《感秋和张文潜》并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仍然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哲学思考。
  • 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此诗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感秋和张文潜·其三》不仅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情感和哲理思考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人生百态的感慨,以及对宇宙和人生的深邃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