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沈仲一北湖十咏 其一 北湖

北湖只隔岭头云,谁在湖边问讯人。
若得小舟通我过,雨晴须破半时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沈仲一北湖十咏·其一·北湖》由南宋诗人陈傅良所作,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陈傅良(1190年—1236年),字君举,号止斋,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温州瑞安人。陈傅良师从于郑伯熊、薛季宣,与张栻、吕祖谦等人交好。他以文擅当世,曾担任吏部员外郎等职,为官期间多次提出爱惜民力的政策建议,深受当时统治者的赞赏。其作品多涉及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1. 诗歌原文
    北湖只隔岭头云,谁在湖边问讯人。
    若得小舟通我过,雨晴须破半时辰。

  2. 诗词赏析

  • 情景交融:诗中的“北湖只隔岭头云”描绘了北湖与远方山峦相望的景象,通过云的阻隔,表达了诗人对北湖的向往之情。而“谁在湖边问讯人”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让人不禁好奇,是否有人在湖边等待着什么。
  • 意境深远:整首诗通过对北湖水面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诗人通过“若得小舟通我过”的期待,以及“雨晴须破半时辰”的等待,将读者带入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中。
  1. 文化背景
  • 历史背景:《和沈仲一北湖十咏》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复杂,文人士大夫们常常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陈傅良作为一位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自己心境的作品,如《和沈仲一北湖十咏》等。
  • 艺术特色:《和沈仲一北湖十咏·其一·北湖》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山水之美,又有人情之思。这种艺术特色体现了宋代文人诗歌的特点,即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和政治性相结合。
  1. 创作背景
  • 陈傅良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傅良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在《和沈仲一北湖十咏·其一·北湖》中表达了对北湖美景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 此外,陈傅良还创作了大量关于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陈傅良创作的这首《和沈仲一北湖十咏·其一·北湖》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陈傅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