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益之架阁

论事不欲如戎兵,欲如衣冠佩玉严重而宽平。
作文不欲如组绣,欲如疏林茂麓窈窕而敷荣。
桢干盍亦烦绳墨,滋味何如馀典则。
吾宗受才万人敌,排空所向无遗力。
亲丧三年面漆黑,交情一语千金璧。
明朝不爨鼾撼壁,裘马借人无德色。
作掾闽山可踪迹,拟将秉秆空螟𧎢。
相君有令民未得,勿问堂高若干尺。
春江弥渺风张席,欲言江水何终极。
贫贱相依鬓毛白,吾可雷同名送客,浩歌未放情弥激。
君看风雅诗三百,亦有初章三叹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陈益之架阁》是宋朝陈傅良的作品。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与官员,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著称于世。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出生于一个学术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还曾在官场上担任要职,如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等。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文学和政治的热忱,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1. 原文鉴赏
  • 艺术特色:《送陈益之架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吸引了众多读者。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词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哲理意味。例如,“论事不欲如戎兵,欲如衣冠佩玉严重而宽平”这一句,通过对戎兵和衣冠佩玉的对比,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1. 主题思想
  • 理想政治:通过这首诗,陈傅良表达了他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既严肃庄重,又不失宽松和谐。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以及高度责任感。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陈傅良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国力衰弱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时代色彩。同时,作为一位进士及官员,他的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心声。
  1. 文学价值
  • 审美风格:陈傅良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送陈益之架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不仅体现在其文字的精炼和意象的生动上,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深远思想和崇高情操。
  1. 影响评价
  • 后世影响:陈傅良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和散文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成为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1. 文化意义
  • 文化遗产:作为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傅良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展示了极高的智慧和远见。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送陈益之架阁》不仅是陈傅良个人才华的展示,更是他对于理想政治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的体现。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人的理想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