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重阳日作

漠漠平沙初落雁。
黄花浊酒情何限。
红日渐低秋渐晚。
听客劝。
金荷莫诉真珠满。
坐上少年差气岸。
题诗落帽从来惯。
戏马龙山当日燕。
真奇观。
尊前未觉风流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渔家傲·重阳日作”是宋代诗人陈亮的词作,描绘了重阳节渔家人的自由自在和快乐无忧的生活状态。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词的文学价值、背景信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1. 诗词原文
  • 漠漠平沙初落雁。黄花浊酒情何限。红日渐低秋渐晚。听客劝。金荷莫诉真珠满。 描述了初秋时节,平沙之地上,大雁初落的景象与金黄色的菊花相映成趣,搭配着浊酒和深情,随着夕阳西下,时间似乎也变得缓慢起来。
  • 坐上少年差气岸。题诗落帽从来惯。戏马龙山当日燕。真奇观。尊前未觉风流远。 这里展现了一群年轻人的豪放不羁与才情洋溢。他们在一起吟诗作赋,戏耍于龙山之上,享受着这难得的时光。
  1. 作者介绍
  • 陈亮(1143-1194): 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词风格雄浑豪放,深受后世推崇。
  1. 作品鉴赏
  • 情感表达: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 艺术手法: 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例如”红日渐低秋渐晚”,使得整首词的画面感十足,读者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物的情绪变化。
  1. 文化意义
  •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吉祥和长寿。这首词通过对节日的描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团聚和尊重自然的一面。
  • 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 宋代文人多以逸少自居,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渔家傲·重阳日作》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词作,更是宋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来说,这首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