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觉院竹轩

山僧种竹数千个,堂户清阴日日浓。
从便寄栖天外凤,等闲梦化钵中龙。
护馀贝叶云无迹,刺破苔痕石有踪。
老去要盟莲社约,一枝携取策龙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浮觉院竹轩》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首七言律诗。陈延龄是宋代的诗人,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歌:

  1. 作者简介
  • 陈延龄,宋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1. 诗歌原文
    山僧种竹数千个,堂户清阴日日浓。
    从便寄栖天外凤,等闲梦化钵中龙。
    护余贝叶云无迹,刺破苔痕石有踪。
    老去要盟莲社约,一枝携取策龙锺。

  2. 作品赏析

  • 《浮觉院竹轩》描绘了一位山寺僧人种下数千株竹子的景象,以及通过这些竹子感受到的宁静与清新。
  • 诗句“从便寄栖天外凤,等闲梦化钵中龙”体现了诗人对自由、超然物外的向往,以及对梦幻般生活境界的描绘。
  • “护余贝叶云无迹,刺破苔痕石有踪”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贝叶经)的信仰以及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 “老去要盟莲社约,一枝携取策龙锺”则展现了诗人对于晚年生活的期待与寄托,希望能够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颗清高的心境。
  1. 写作背景
  • 《浮觉院竹轩》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是在陈延龄隐居于某个名为浮觉院的地方,周围种植了很多竹子的背景下完成的。
  1. 文学价值
  • 《浮觉院竹轩》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
  • 该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和禅宗文化的影响。

《浮觉院竹轩》作为陈延龄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宋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体会到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