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桐十咏 桐乳

吾有西山桐,厥实状如乳。
含房隐绿叶,致巢来翠羽。
外滑自为穗,中虚不可数。
轻渐曝秋阳,重即濡绵雨。
霜后威气裂,随风到烟坞。
虽非松柏子,受命亦知土。
谁能好琴瑟,种之向春圃。
始知非凡材,诸木岂予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山桐十咏·桐乳》是宋代诗人陈翥所作。这首诗描绘了西山桐的果实形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和生命力。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 西山桐:西山桐是一种树,以其果实状如牛奶而著名。这种树木在宋代被广泛种植,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之一。
  • 含房隐绿叶:描述西山桐果实的内部结构,即果实的内壳部分隐藏在绿叶之中。
  • 致巢来翠羽:指出西山桐果实的外部形态,像小鸟的巢穴,充满了翠绿色的羽毛。
  • 外滑自为穗:形象地描述了西山桐果实的外观特征,表面光滑并自然形成穗状。
  • 中虚不可数:进一步描绘了西山桐果实内部的特点,果实内部空腔,难以计算有多少。
  • 轻渐曝秋阳,重即濡绵雨:以秋天阳光照射下的变化和雨后滋润的情景来比喻西山桐的不同阶段。
  • 霜后威气裂,随风到烟坞:描写了西山桐果实在霜降时节的坚硬和随后在风中飘落至烟雾缭绕的山坞的景象。
  1. 作品注释
  • 西山桐:指的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因果实形状似乳而得名。
  • 含房隐绿叶:指果实内部的果皮与种子紧密相连的部分,通常不易分离。
  • 致巢来翠羽:形容西山桐的果实外形美观,类似鸟类的窝巢,且颜色鲜艳。
  • 外滑自为穗:描述果实外表的光滑,可以自然形成穗状。
  • 中虚不可数:强调果实内部空洞,数量众多但无法精确计数。
  • 轻渐曝秋阳,重即濡绵雨:通过对比秋天阳光下的露水以及雨后滋润的景象,表现西山桐不同生长阶段的生动画面。
  1. 写作背景
  • 历史地位:此诗反映了宋朝时期文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欣赏,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精湛的诗歌技艺,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人文情怀。
  • 文化传承:通过对西山桐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作品赏析
  • 艺术特点:《西山桐十咏·桐乳》在宋代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西山桐的特征。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西山桐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 哲理思考:虽然作品中没有直接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但通过对西山桐的生长过程的描写,诗人可能隐含了对生命循环、自然规律的思考。
  1. 相关研究
  • 文献资料:对于《西山桐十咏·桐乳》,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认为它是宋诗中的佳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学术评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相关人物
  • 作者介绍:陈翥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其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陈翥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普遍注重文学创作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他的《西山桐十咏》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除了上述内容,还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 文学影响:《西山桐十咏·桐乳》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哪些启示?
  • 文化意义:西山桐的文化象征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 生态意识:在现代社会,如何借鉴古人对西山桐的观察来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教育价值在于哪些方面?

《西山桐十咏·桐乳》是宋代诗人陈翥的一首优秀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西山桐的自然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可以从中汲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