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范才元中秋不见月

不见中秋月,长吟五字城。
浮云有底急,清影可怜生。
残夜四更句,故人千里情。
与君同怅望,天上自分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范才元中秋不见月》是宋代张元干创作的一首古诗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1. 原文赏析
  • 诗歌主题表达:诗中通过“长吟五字城”与“天上自分明”等意象,传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无法欣赏到圆月的遗憾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明月的向往。
  • 艺术手法运用:这首诗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直白的叙述方式,却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张元干(约1096年—约1171年),字即之,号芦溪道人,江西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北宋末年抗金将领、诗人。南宋初年张元干曾历任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初期的政治动乱,对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深有感慨。由于坚决主张抗金,反对宋高宗赵构的投降政策,触怒了宋高宗,被贬谪至岭南地区。晚年张元干漂泊于岭南一带,过着贫困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仍坚持文学创作和抗金复国的思想,成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和将领。他的诗词作品,尤其是爱国主义情怀浓厚的作品,深受后人敬仰。
  1. 历史背景
  • 宋金时期的战争:张元干生活在宋金战争的背景下。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建立,面对北方的金朝入侵,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屈辱的妥协政策,如割地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等。这些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使许多文人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张元干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其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张元干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次韵范才元中秋不见月》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诗歌技巧,还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在现代教育中,张元干的这首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张元干个人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次韵范才元中秋不见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人对生活、理想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