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少师相国李公 其二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少师相国李公 其二》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作品,全诗如下: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

这首词以深沉的情感和激昂的文辞,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对李公生平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其英勇、忠诚与爱国情怀的敬仰。

“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描绘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那段动荡时期深深的怀念和哀伤。这里的“伤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描述,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壮与无奈的反映。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这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通过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坚信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抵御外敌,保护国家的安宁。这种信念体现了诗人的政治远见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则展示了李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这不仅是对李公个人品质的赞扬,也是对整个民族英雄精神的颂扬。这里“抗议”和“排奸”表达了诗人对于正义的追求,而“御榻前”则暗示了李公身处权力中心,面对各种危机时所做出的决定和行动。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李公一生的无限感慨和追忆。这里的“英风”指的是李公的高尚品格和卓越才华,“遗恨”则是对他一生未竟事业的惋惜。同时,“落穷边”也暗示了诗人对李公最终命运的无奈与悲痛。

《挽少师相国李公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它更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性的诗歌。通过对李公一生的回顾和对其英勇事迹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深关怀和无限敬意。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