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在东都日,伤心丙午年。
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
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
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
【注释】丙午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三镇:指河东、朔方、魏博三个藩镇。两宫:指唐文宗和唐武宗两个皇帝的灵柩。抗议行营上:表示对李愬的不满。御榻前:指宰相李固言在皇帝面前诬陷李愬,使朝廷不能任用他,故有此语。英风成昨梦:指李愬在梦中见到自己已死去,其威风已成过去。遗恨落穷边:指李愬生前未能收复河湟,死后遗恨未尽。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李愬讨平淮西而作的挽词,追念李愬功高震主,终致被贬而死。全诗以议论起头,抒发愤慨不平之情,接着写李愬之死及其一生功业,最后以“遗恨落穷边”点明主题。
诗的前两句,诗人追忆李愬平定吴元济叛乱前的一段往事。李愬于天宝年间随哥舒翰出师西域,大破吐蕃,立功受赏,封左金吾卫大将军,后改授检校司空。至长安时,因见安禄山谋反,即上书密奏,力陈利害,但未得采纳。至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叛,攻陷潼关,京师震惊。唐玄宗逃往四川成都,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这时,李愬也率兵东下入京勤王,途中得知京城失守的消息,立即奔赴行在,受到肃宗的重用。
第三句“不从三镇割”,是说当时李愬没有能像其他藩镇一样割据自立,而是服从朝廷命令,奉命讨伐叛贼。第四句“安得两宫迁”,是说如果李愬能够听从其他藩镇割据称帝的话,那么唐室就不会有今天这种悲惨的局面,唐文宗、唐武宗两位先帝的灵柩就可以移往洛阳了。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李愬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唐室的忠爱之心。
接下来四句是对李愬一生的回顾与评价。第五句“抗议行营上”,是说自己曾当面指责李愬对朝廷心怀不满;第六句“排奸御榻前”,是说自己也曾在皇帝面前揭发李愬的奸邪行为;第七句“英风成昨梦”,意思是说李愬生前威风凛凛,如同昨日一般。第八句“遗恨落穷边”,意思是说他生前未能收复河湟等失地,死后留下遗恨。这八句中,诗人运用反诘的手法,反复强调自己对李愬的不满和遗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李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全诗一气呵成,脉络分明,既有议论又不失抒情色彩,是一首成功的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