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仲辅三首 其一

画省何心入,轺车随分行。
急难频太息,交友旧驰声。
素月堕江影,白鸡悲夜鸣。
绣衣无复出,部曲把铭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仲辅三首》为宋代张元干的一首挽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哀思之情和对其生平品德的赞扬。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张元干,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是南宋初年著名的诗人,出生于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他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等职,以其文学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后世推崇。
  1. 诗歌原文
  • 雁序飘零地,龙门寂寞边。
  • 不知方便作诔,著意翠珉镌。
  1. 诗意解析
  • 在这首诗中,张元干以沉痛的情感描绘了与李仲辅的深厚友谊以及对其一生的回顾。”雁序飘零地”暗喻了李仲辅如同大雁一般,飞向远方,最终归于寂静之地。而”龙门寂寞边”则形象地表现了李仲辅一生的孤独与凄凉。
  • “不知方便作诔,著意翠珉镌”反映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其高尚品格的赞扬。张元干不仅在生前就对友人充满敬意,甚至在其去世后还精心撰写了悼念诗文,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和怀念。
  1. 文化背景
  •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挽诗作为一种独特的哀悼形式,通过深情的文字来缅怀故人之死。这类诗歌多用于表达作者对逝者的哀思及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体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追求。
  1. 艺术特色
  • 张元干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普通景物以深厚的情感色彩。他的诗歌既有豪放的气势,又不乏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宋代文学的鲜明特点。
  • 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情的寄托,张元干的挽诗不仅仅是对友人的追忆,更是对友情、生命和自然之美的颂扬。
  1. 社会影响
  • 张元干的诗歌在宋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个人才华,更体现了宋代文人群体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
  1. 后世评价
  • 张元干的诗作在历代学者和文集中被广泛传颂和研究。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因其个人的文学才能,更因为其所体现的文人精神和道德情操。

张元干的《挽李仲辅三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的体现。通过深入剖析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