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冒山顶,流阔作深青。
平林如屯云,中有枫叶赪。
湿烟聚合散,小雨时漂零。
公庭尽日闲,停午闻鸡声。
还如在山间,契此适野情。
老菊不作花,秋蝶转伶竮。
独坐玩物变,万事与心冥。
远怀韦苏州,觅句非为名。
兴至一摛辞,工拙子无撄。
妍媸理不无,要非心所营。
九日三首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三首 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在探讨“九日三首 其一”的文学价值和背景之前,首先要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出生于河南巩县,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特别是关注民生疾苦、反映民间疾苦和社会矛盾,因此被誉为“诗史”。
“九日三首 其一”的创作背景是在大历二年(767年)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的感慨之作。这个时期,杜甫经历了因病戒酒的痛苦经历,同时,由于政治原因被贬至边远的夔州。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抒发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九日三首 其一”的内容涉及登高望远的主题,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所感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杜甫通过自然景象的描述,隐喻了自己的政治遭遇和个人遭遇,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艺术手法上,“九日三首 其一”展现了杜甫精湛的艺术造诣。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结合起来。此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生动细致,如“枫叶”等字眼的使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秋日氛围,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此诗的语言简洁明了而富有力量,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杜甫在作品中巧妙地利用语言的音韵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语言的运用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日三首 其一”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杜甫复杂的情感世界,还能领会到唐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