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苏希亮

因何也识闲名字,遂托交游索近诗。
想像独吟应更苦,分明此意似相知。
空林日短归鸦早,远水寒多雁到迟。
安得你来同度岁,传闻画笔最清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苏希亮》是南宋诗人张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在宋朝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为其艺术成就,更因为它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弋,字彦发,一字韩伯,号无隅翁,祖籍河阳(今河南孟县)。他是一位不喜为举子学、专意于诗的南宋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有与戴复古、赵师秀等人的酬唱,并曾入许定夫幕,欲命拜官,但最终不受。其生平事迹见于宁宗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丁煜所著《秋江烟草跋》。
  1. 诗歌原文
    因何也识闲名字,遂托交游索近诗。
    想像独吟应更苦,分明此意似相知。
    空林日短归鸦早,远水寒多雁到迟。
    安得你来同度岁,传闻画笔最清奇。

  2. 诗意解析

  • 第一联“因何也识闲名字”,暗示了作者通过偶然的机会相识,从而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了解和珍视。
  • 第二联“想像独吟应更苦,分明此意似相知”表达了一种孤独感和对友人深深的理解和关怀。这里的“独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而“相知”则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 第三联“空林日短归鸦早,远水寒多雁到迟”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场景,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里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 最后两句“安得你来同度岁,传闻画笔最清奇”则是诗人对友情的向往和赞美。这里的“画笔”可能是指绘画或书法,意味着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1. 历史背景
  • 《寄苏希亮》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张弋的诗歌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后人传颂。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领略到宋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1. 文学价值
  • 从文学角度来看,《寄苏希亮》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它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可以进一步了解宋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寄苏希亮》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首能够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魅力所在,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