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农家瑞,亦使天下寒。
陋巷无饥民,此瑞古所难。
上方播春仁,发粟赒饥餐。
一饱生欢心,万户各获安。
苦寒二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苦寒二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张耒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苦寒”往往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张耒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寒冷中的市井生活图景,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生状况。
诗中通过“山城新炭贱于土”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市场物价的波动以及民众生活的艰辛。新炭的价格低廉,使得老翁们在炉火旁守着摊位,日复一日地售卖。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物质贫乏的描绘,更是对底层人民在艰难环境中求生不易的真实写照。
诗中提到的“时倾墙下一杯酒”,透露出人们在严寒中寻找温暖的方式,哪怕是简单的酒水也好。这反映出人们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而“不怕檐前三尺雨”则展现了人们面对自然恶劣天气时的坚韧与不屈。
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注。通过描写市井小民的生活状态,诗人不仅展示了他们的辛酸和不易,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关注。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不仅是对现实场景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射和抒发。
《苦寒二首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诗歌,它还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生活中平凡而又伟大的事物的思考和尊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