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山阳去,莫宿清水头。
上马左右射,捷下如猕猴。
先发服勇决,手提血髑髅。
兵家互胜负,凡百慎前筹。
出塞曲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塞曲其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地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 诗歌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曲其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边塞诗组的第二首。与第一首相比,第二首更加细腻地描绘了战斗结束后的情景,以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胜利者的骄傲态度。在这首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不仅指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也象征永恒的历史和不变的战争。”万里长征人未还”则表达了征戍之人的辛苦与牺牲,强调了战争的艰难与遥远。
- 诗歌鉴赏:
- 语言凝练明快,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秦”“汉”两字既点明了时间又突出了地点,使得整个诗句意境深远且不失紧凑。
- 格调昂扬,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展现了一种豪迈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的向往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画面生动,如“战罢沙场月色寒”和“匣里金刀血未干”,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创作背景:
-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在唐朝开元年间所作,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现实情况。通过这两首诗,王昌龄不仅抒发了自己对战争的感慨,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定的期望。
- 文学价值:
- 作为唐诗的一部分,《出塞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影响了后世,成为了研究唐代边塞诗的重要文献。
- 王昌龄以简练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边疆战士英勇奋战的壮美画面,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本色和民族气节。
- 社会影响:
- 王昌龄通过《出塞二首》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 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边疆政策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安全的重视,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出塞曲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化和边塞诗的艺术特征,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