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其二

少时贪看琼林绕。
任马上、寒威峭。
昨暮六花飞逗晓。
拥衾慵起,鬓丝笼帽,顿觉年来老。
朱阑翠竹枝枝倒。
把玉甃、棱层趁风扫。
楼上一樽须放早。
同云收尽,红轮初上,对面狼峰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青玉案·元夕》是一首由宋代词人贺铸创作的文学作品,该作品以元宵灯夜为背景,通过咏叹元宵节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青玉案·元夕》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词人贺铸,字号澹人,浙江钱塘人,家贫但才华横溢。贺铸曾入内廷供奉,授詹事府录事,后因家庭变故而长期被闲置乡居。这首词作是在他长期的乡居时期所写,题目“元夕”暗示了创作背景是元宵节。
  2. 创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是贺铸在长期的乡居期间所作,题作“元夕”,当是他在看到元宵灯夜的景象时有所感触而创作的。贺铸通过对节日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3. 作品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艺术特色:《青玉案·元夕》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该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2. 文化意义:作为宋词中的代表作之一,《青玉案·元夕》不仅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窗口。

《青玉案·元夕》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贺铸个人情感与时代风貌的交融体现。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领略到宋代诗词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