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沙径净无泥,策杖何妨过竹溪。
迎客野花随处发,劝沽幽鸟向人啼。
峰峦路转攀萝倦,楼观烟深望眼迷。
疑是武陵仙地隔,坐来遐想旧桃蹊。
庚午三月十日游茅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庚午三月十日游茅山》并非文学作品,而是宋代诗人张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在文献中均有记载。张纲,字彦正,又作彦政,是宋润州丹阳人,入太学后三中首选,徽宗政和四年以上舍及第,特授太学官。他曾任校书郎、论事与蔡京不合而罢职,后又复官,并兼修《国朝会要》。他的一生经历颇为丰富,曾参与政事,但晚年因秦桧用事而致仕。
《庚午三月十日游茅山》全文如下:
雨馀沙径净无泥,策杖何妨过竹溪。
迎客野花随处发,劝沽幽鸟向人啼。
峰峦路转攀萝倦,楼观烟深望眼迷。
疑是武陵仙地隔,坐来遐想旧桃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茅山游玩时所见美景,通过对茅山自然风光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中的“雨馀沙径净无泥”形象地表现了茅山的雨后景象,清新脱俗;“迎客野花随处发”则展现了茅山野花盛开的美丽画面;“楼观烟深望眼迷”则表达了诗人对茅山建筑的赞叹;最后两句通过设问,表达了诗人对茅山如同仙境般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
《庚午三月十日游茅山》是宋代诗人张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而非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茅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