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沙径净无泥,策杖何妨过竹溪。
迎客野花随处发,劝沽幽鸟向人啼。
峰峦路转攀萝倦,楼观烟深望眼迷。
疑是武陵仙地隔,坐来遐想旧桃蹊。
注释:
庚午三月十日游茅山:庚午,指农历五月十五日;三月十日,指的是农历五月初十。茅山,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雨馀沙径净无泥:雨后,道路变得干净无尘,没有了泥土。
策杖何妨过竹溪:拄着手杖,可以走过竹林中的小溪。
迎客野花随处发:迎着客人的鲜花到处绽放。
劝沽幽鸟向人啼:劝你喝一口酒,因为树上有鸟儿在唱歌。
峰峦路转攀萝倦:山路弯曲,需要攀爬,让人感到疲倦。
楼观烟深望眼迷:站在高处,远望烟雾缭绕的地方,让人的眼睛感到模糊。
疑是武陵仙地隔:这让我怀疑这里是一个如同仙境的地方。
坐来遐想旧桃蹊:坐下来思考往事,回忆起过去走过的桃花小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茅山风光和感受的作品。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茅山美景的喜爱和向往。
首联“雨馀沙径净无泥,策杖何妨过竹溪。”描绘了雨后的茅山,小道干净无尘,可以拄着手杖走过竹林中的小溪。这里的“雨馀”既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天气的转暖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颔联“迎客野花随处发,劝沽幽鸟向人啼。”则描绘了茅山的美丽,野花随处可见,而树上的鸟儿在唱歌,为游客们献上了美妙的音乐。这里的“迎客”既表现了茅山的自然之美,也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颈联“峰峦路转攀萝倦,楼观烟深望眼迷。”进一步描绘了茅山的景色。山路曲折,需要攀爬,让人感到疲倦,而远处的楼阁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让人的双眼感到模糊。这里的“峰峦路转”既表现了地形的险峻,也表现了山路的曲折。
尾联“疑是武陵仙地隔,坐来遐想旧桃蹊。”则将整个茅山比作一个仙人居住的地方,让人感到神秘而迷人。而诗人坐在山脚下,回想起过去的桃花小路,感叹时光流逝,感慨万分。这里的“遐想”既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也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这首诗通过描绘茅山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