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时。
碧天澄爽,云何宋玉兴悲。
对美景良辰乐事,采萸簪菊登临,共上翠微。
堪嗟乌兔如飞。
秉烛欢游须屡,传杯到手休辞。
念戏马台存,隽游安在,且开怀抱,听歌金缕,从教下客疏狂落帽,也胜龌龊东篱。
醉中归。
花阴月影正移。
八六子 九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六子 九日》是宋代诗人曹冠创作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诗作。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作者背景:曹冠,字元忠,号东园居士,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曹冠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民族英雄的怀念。
诗作内容:《八六子 九日》描绘了一幅晚秋时节的美景画卷。诗人以“碧天澄爽”开篇,描绘出一幅清新宁静的自然景象。接着,他用“云何宋玉兴悲”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共鸣,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
情感表达:诗中,诗人通过对美景良辰乐事的描述,展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采萸簪菊登临”等词句,透露出他对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的尊重及参与。而“堪嗟乌兔如飞”,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艺术手法:《八六子 九日》在艺术上采用了传统的抒情手法,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自然的美好与社会的动荡相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文化意义:这首作品不仅是曹冠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体现,也是南宋时期文人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它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忧患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八六子 九日》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本。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