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闲归庐山四首 其二

琅琊山中水,韵入三尺桐。
琅然醉翁操,发自玉涧翁。
流泉不成音,写寄十二宫。
醉翁不可见,妙语聊形容。
尝闻三峡泉,上与天汉通。
请君记馀响,相彼玉佩风。
此声倘可继,那复有此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崔闲归庐山四首其二》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程俱。《送崔闲归庐山四首其二》是一首描绘山水美景和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别之情的佳作。这首诗通过对琅琊山中水声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空灵悠远的自然之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诗的开头“琅琊山中水,韵入三尺桐”描绘了琅琊山上清澈的水声,如同琴音一般悠扬动听,这不仅是自然之声的美妙,也象征着诗意与音乐的结合。接着,“琅然醉翁操,发自玉涧翁”,将醉翁之意与自然的音响联系起来,通过醉翁操这一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同时也暗含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

诗中的“流泉不成音,写寄十二宫”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无法再听到这种泉水声的遗憾。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哀愁。同时,“醉翁不可见,妙语聊形容”,诗人以醉翁的典故来抒发对友人难以相见的遗憾,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视。

最后两句“尝闻三峡泉,上与天汉通。请君记馀响,相彼玉佩风”,则进一步扩展了诗歌的主题,诗人通过想象中的三峡泉的声音,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沟通感,仿佛友人之间的交流从未中断,彼此的心灵依然相通。而“此声倘可继,那复有此公”则再次强调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憧憬。

《送崔闲归庐山四首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与哲理的交融,它通过对琅琊山中水声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